最一線丨沒有人永遠年輕,但總有人在勇敢前行
發布時間:2023-06-13 信息來源:
以微光 見遠方
核你相遇
最一線
大事業 小故事
在祖國的廣袤大地上
在每一次日出和日落之間
潛藏著萬千種奮斗人生
在這里
讓最一線的中核人
被看見 被感知 被彰顯
沒有人可以永遠年輕,但總有人在勇敢前行。
在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技術綜合研究所,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扎根重大項目現場,與無數技術難題“硬碰硬”;
他們埋頭于深夜的實驗室,在反復嘗試中尋求突破與發現;
他們一步一個腳印,收獲了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央企業青年文明號”等多項榮譽。
在這支隊伍中,奮斗的青春之火始終燃燒不息。
他們,就是“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同位素技術研究室團支部。
重大項目的“生力軍”
“解決關鍵的‘卡脖子’問題,我們責無旁貸!”
同位素技術研究室的前身是原子能所16室,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是一支有著悠久歷史,但卻朝氣蓬勃的科研團隊。他們心系“國之大者”,以強核報國為己任,圓滿完成了多個國家重大項目任務。
然而成功的背后,是他們各種方案的嘗試、失敗與再試驗,是利用工具上千次的反復模擬,是長達十多個小時的夜班值守……
“本次模擬試驗失敗……”研究室青年骨干武偉名清晰地記得,在一個重大項目的模擬試驗現場,當結果真實呈現在團隊成員面前時,他和同事們仿佛遭受了當頭一擊。回到實驗室,大家臉上無不流露出失落的神情,“這樣一來,整個試驗需要推翻重來,留給大家的時間恐怕更少了……”
“不怕!咱們就從設計環節重新開始,加班加點干,一點一點磨,一定可以完成!”已然過半的進度條容不得大家在低落的情緒里停留太久,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他們很快啟動了新一輪的設計、工藝研發和試驗工作。終于打通“瓶頸”,二次模擬試驗順利通過。
然而,更多的考驗隨之而來。
在采用真實材料樣品進行試驗時,大家發現,樣品的表現并未如模擬數據推算的那樣嚴絲合縫。時間不等人!負責下一步工序的團隊毅然接下了“交接棒”。經過上千次的模擬練習,終于成功將重要參數從1毫米縮短到0。1毫米,解決了這項難題。
最終,經過2年多的不懈攻關,這支團隊成功完成該重大項目,并于2019年榮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研究室里青年很多,他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一股執著的韌勁,匯聚在一起,就凝結成了強大的力量。”作為項目主要負責人之一的何虎表示,科學探索沒有坦途,科技創新沒有終點,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艱苦創業的接力拼搏,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不懈堅持。
“如果‘核能之燈’可以穿越到《三國演義》中,或許諸葛亮在五丈原所點的‘七星燈’就可以不滅,三國歷史也許就此改寫。”這是同位素光源研發項目負責人李思杰在接受央廣中國之聲采訪時的一段比喻。
2022年,經歷過重大項目淬煉的青年們,迎來了他們新的高光時刻。同位素光源研發項目中,青年突擊隊重壓之下扛起沖鋒大旗,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創新性地完成了從設計、制備到測試的全流程工藝,成功自主研發AIE(聚集誘導發光)同位素光源,掌握了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他們研發的這種光源十年內都能穩定發光,無論風吹雨打、酷熱霜凍、四季更迭,都不會受到影響。
無所畏懼的“平頭哥”
同位素技術研究室青年突擊隊有兩個接地氣的名字——“平頭哥”和“大膽哥”。
“大膽哥”意味著膽大心細向前沖,“平頭哥”則取自動物蜜獾的別稱。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蜜獾被稱為“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正如同位素技術研究室青年突擊隊,始終無懼困難、勇往直前。
桑雨柔,無論是名字還是外表,都給人一種溫柔嫻靜之感。2022年,入職不到1年的她就接到了熱電器件熱持久試驗任務。這是一項涉及研究室多數人員參與的重要任務,而她則要負責統籌、策劃全部的試驗工作。
“剛參加工作不久,我能順利完成么?”不自信的念頭冒了出來。為了完成任務,桑雨柔全身心鉆到實驗中,查閱各種資料,經常晚上加班加點調試設備,深夜才回到宿舍。
在遇到困難時,作為“萌新”的她起初不好意思開口向別人求助,但大家的熱心讓她慢慢放下了顧慮。經過充分的前期準備和實驗,2023年3月,設備正式開始運行,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作為在同位素技術研究室工作了多年的“老人”,于雪十分欣賞這群“95后”敢闖敢拼的勁頭。“室里對他們要求其實挺‘嚴苛’的,過渡期很短,畢業兩三個月就直接上手干活,從事一些較為重大的項目。”其中,新人張俊峰的“大膽”讓于雪印象深刻。
自2022年碩士畢業來到同位素技術研究室工作后,張俊峰就對同位素效應研究展現出濃厚興趣。在了解到室里保存有高豐度硅-28樣品后,他就萌生了探究該樣品與天然硅元素之間性質差別的想法。
這是一項在別人看來有些“發怵”的研究領域,難度很大。一開始張俊峰也有點擔心:現存樣品稀少且昂貴,萬一實驗失敗,會不會造成損失?
但在進行了充分調研后,他帶著忐忑的心情向中核集團首席專家羅志福請教。令他興奮的是,羅志福并沒有因為他是新人就區別對待,反而肯定了他的想法,“你專業對口,研究這個是件好事。至于樣品,即使再珍貴,如果你不用它,那它的價值也沒有發揮出來。”
張俊峰自知,目前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對實驗操作的了解還不夠充分,但他并未因此止步不前、放棄計劃,而是已經開始著手這項研究,為未來深入開展打好基礎。“我們不會因為害怕困難而不敢往前走,因為團隊里有能力很強的前輩做我們的后盾。”
像桑雨柔、張俊峰這樣的青年人,在同位素技術研究室里還有很多。負責輻射劑量監測任務的張海旭,主動承擔了一段持續夜班的工作。
劉明、谷嘉琳參與研制的設備在特殊環境下進行耐高溫高壓測試時,他倆也不禁捏了一把汗,“似乎我們和設備一起經歷著高溫高壓,當它最終通過實驗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接受了成長的考驗。”
以奮斗為槳,以熱血為帆,在科技創新奔涌不息的浪潮中,這群年輕人為我國核工業發展注入了蓬勃的新生代力量。
最理想的工作狀態
人們常說,最理想的工作狀態就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從事著一份真誠熱愛的事業。這一幕,正真實地發生在同位素技術研究室里。
“因為被撐過傘,所以也想給別人撐傘。”團支部書記劉明見證過這個集體在聚光燈下接受表彰,也感受過集體對自己的悉心呵護。
為此,他和支部委員的心里多了一份科研之外的重要使命——青年工作。為幫助大家更快更好地成長,團支部積極搭建學術交流平臺,通過舉辦學術報告會、交流會,邀請專家座談,開展項目經驗交流、技能培訓等,有力調動青年的科研熱情,增強成員間的信任和合作,形成緊密的團隊關系。
出于“科研小白”心態,一些“新人”剛開始工作時會略顯拘謹,“設備在哪兒拿?去找誰申請使用?”“這個東西能不能動?會不會把別人做到一半的實驗給打亂了?”“我的想法別人會不會覺得幼稚……”
不過一段時間后,這些顧慮就會煙消云散,因為他們經常聽到的話就是,“想法不錯,可以大膽嘗試!”“盡管做,有什么需要支持的隨時說。”……這種“事事有回應”的感覺,無疑給予了他們莫大的鼓勵。幾位即將畢業的研究生,也更加堅定了繼續留在室內工作的想法。
“今晚大家一起吃個飯吧,慶祝一下!”每當研究室有新成員加入,或順利拿下某個重要項目,亦或有人的學術論文發表,大家都會聚餐慶祝一番,嘮嘮趣事、關懷逗樂。小小的儀式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工作之外,溫暖同樣縈繞在生活的每一處角落。
研究生鮑瑩的桌上有一個醒目的獎牌——“最佳指揮獎”。2022年,在核技術綜合研究所舉辦的“喜迎二十大”職工歌詠比賽中,同位素技術研究室組建了合唱團。看到室內的專家和前輩都全力以赴投入排練,鮑瑩也想出一份力。
于是,這位個頭嬌小、說話細聲細語的女生,第一次勇敢站出來攬下了指揮的任務,一遍遍反復練習手法。最終,同位素技術研究室獲得第一名,鮑瑩也贏得了進室以來的第一個獎項。那是大家相處緊密的一段時光,“齊心協力加油干”的團魂伴隨著歌聲,銘刻進每個人的心中。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
當前我國核工業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同位素技術研究室團支部嚴陣以待,立志將青春力量注入到國家核科技發展進程之中。
正如他們發自肺腑的心聲,“希望在夜晚,抬頭可以仰望澹澹星河,遠眺能夠望見‘核能之燈’的熒熒星火,那將是我們核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幸福。一想到我們的成果能應用到祖國的各個角落,心中就覺得一切都值了。”(原子能院 李文琪 李理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