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在他“深潛”的地方探尋初心

    發布時間:2021-05-27 信息來源:

      1921年,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小船上,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這條小船因而獲得了一個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紅船。1965年,在祖國西南大山深處,也有一批人,秉承著“紅船精神”,開啟了一項神秘而偉大的事業——建造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在這份偉大的事業中,有一個傳奇人物,他就是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2021年5月,中央宣傳部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5月17日至19日,為進一步在全媒體平臺講述好“時代楷模”彭士祿的先進事跡,弘揚好“兩彈一星”精神,為建黨百年營造良好氛圍,由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中央網信辦社會局指導,中核集團黨群工作部、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主辦,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承辦的“百年黨旗紅 國企新征程”走進新中核融媒體采訪活動來到九〇九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齊聚于此,走進彭士祿曾經工作、生活過的地方,追隨著他的足跡,重溫第一代核動力人的艱辛與不易,探尋“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

    截屏2021-12-22 下午3.26.55

      奮斗的起點

      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搖籃

      1965年,中央決定選擇地處西南的一片山區作為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廠址。以北京團隊為核心,從全國調集數千名工程技術人員,要在那個毫無工業基礎的地方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核動力研發綜合基地,代號九〇九。

    截屏2021-12-22 下午3.27.02

      以彭士祿、趙仁愷為代表的八千軍民先后從全國集中到了西南深山,開始了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緊張研制攻關。

      他們住干打壘,喝池塘水,沒有核潛艇資料,就參考國外核電站搞理論研究、方案設計;缺乏核專業人才,就邊研究邊打造人才隊伍;為了驗證一個參數,他們常常三班倒,夜以繼日地連算好幾天……

      1970年8月,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達到滿功率運行,從建造到滿功率,僅僅用了5年時間;4個月后,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順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斗序列。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上馬兩年后開工,開工三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國人創造了世界核潛艇史上罕見的速度。

    截屏2021-12-22 下午3.27.11

      以彭士祿、趙仁愷為首的第一代核動力人通過艱苦奮斗、銳意創新,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此后幾十年,一代又一代核動力人前赴后繼,用青春、熱血和汗水,筑牢了中國核動力事業發展的根基,開拓了中國核動力事業持續發展的道路。

      “老一輩的核動力人用行動給我們詮釋了‘兩彈一星’精神的真正含義。”在九〇九基地參觀時,記者們聽著講解,探尋著過去的故事。

      特殊的對話

      歷史是最好的見證

    截屏2021-12-22 下午3.34.40

      一走進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196堆)主廠房,映入記者們眼簾的是老舊的樓房、斑駁的墻面、布滿灰塵的機器……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

      在完成使命后,196堆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的196堆主廠房內,只留存了少量的老機器,以供參觀,這些老機器有各自的名字,也有各自的故事。

    截屏2021-12-22 下午3.34.47

      在196堆主控室,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首批操作員高星斗指著主控室的一張空椅子說:“這是我當年坐的地方,彭老總經常坐在后面,我們工作的時候,他幾乎不說話,就盯著儀表看,有什么問題,過后再專門開會討論。”此時,大家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身體單薄的彭士祿,坐在主控室靠墻的椅子上,布滿血絲的雙眼始終緊盯著各個儀表盤,抿著嘴,神情嚴肅又認真,他的手邊就是那部直通中南海的電話。

      當天,記者們還參觀了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工程建設現場指揮部原辦公地的“山頭指揮部”;彭士祿院士的故居;曾作為當年來九〇九基地年輕人的單身公寓,居住過后來評上院士的周永茂、周邦新、于俊崇、孫玉發,和秦山二期反應堆一回路及冷卻劑系統總師閔元佑等老前輩、號稱“將軍樓”的長樓等,重走了當年核動力事業一代建設者們工作、生活過的地方,用心去感受當年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截屏2021-12-22 下午3.34.55

      “如果不來這里,我們這些年輕人不會知道像彭士祿院士這些核動力事業一代建設者們是做出了多大的犧牲,才換來了這項偉大事業的成功。”記者們紛紛表示,走在九〇九基地,仿佛是在與當年那段歷史對話,腦海中充滿了畫面感。

      歷史是歲月最好的見證。在這深山中,他們自行設計和建成了中子通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通量工程試驗堆,它的建成標志著我國具有了獨立自主的核動力技術能力;他們成功建成了我國首座脈沖型反應堆,打破了外國壟斷;他們為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埋下了成功的“種子”……他們用最美的青春,為祖國鑄起了最堅硬的鎧甲。

      嶄新的使命

      點亮前行的燈塔

      在九〇九這片土地上,經歷了荒涼,繁華,“喧囂”。

      荒涼——在選擇九〇九作為潛艇核動力裝置研發基地之前,這里還是原始森林,人煙稀少,蛇蟲混雜。

      繁華——1965年后,八千軍民匯聚于此,工程建設熱火朝天,工作之余,大家還建起了學校、醫院、電影院……九〇九基地一片繁華景象。

      “喧囂”——如今的九〇九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每天游人如織,日漸喧囂。

    截屏2021-12-22 下午3.35.05

      記者們了解到,隨著第一代核潛艇陸續解密,九〇九基地被賦予了更多的使命,擁有了“首批中央企業文化遺產”“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核集團黨性教育基地”等多重身份。

      今年正值建黨百年,全國上下黨史學習教育如火如荼地開展,九〇九基地也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據介紹,僅今年4月,九〇九基地已接待參觀3000余人次,接待110場次,既有政府機關單位,也有學生人群、社區黨員群體等。

    截屏2021-12-22 下午3.35.12

      “如今九〇九基地是一種精神的象征,也是傳承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最佳載體。”基地相關負責人說,九〇九基地將積極探索新的建設模式,建成具有核工業文化風格的,凝聚三線文化魂魄的特色文旅科技小鎮。同時,也將持續挖掘紅色資源,做好革命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充分激發廣大職工特別是黨員干部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形成濃郁的核工業文化氛圍。

      結束了一天的參觀,記者們紛紛表示,“雖然核動力事業對大眾來說是神秘的,但是在核動力事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跟大家是相通的,我們雖然不能參與到這份事業的建設中去,但是我們有幸成為這種革命精神的傳播者,我們一定會認真講好核動力故事,弘揚好核動力人的革命精神。”

      新時代,新使命,九〇九基地依然肩負重任,勇往直前。

    www.s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