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彭士祿的“兩要”、“兩不要”
發布時間:2021-06-25 信息來源:
彭士祿是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在談到自己的成績時,他謙虛地說:“我這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因此獲得了一些獎項,這些成績與榮譽不僅屬于我個人,它更屬于核潛艇人,屬于核電人,屬于核事業人。”
彭老的一生堅持“兩要”、“兩不要”,即:不要名、不要利,但要把核潛艇造出來、要把核電站建起來。
彭士祿“兩要”、“兩不要”的背后,是赤誠報國的執著。
彭士祿原本的人生規劃是做一名化工機械工程師。1956年,正當他在蘇聯獲得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證書,準備畢業回國時,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選擇。當時正在蘇聯訪問的陳賡大將詢問他是否愿意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彭士祿脫口而出:“我當然愿意,只要祖國需要!”很快,他就被派往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裝置專業進修深造,從此,與共和國的核事業緊緊連在了一起。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我國核潛艇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1970年12月26日,彭士祿主持研發的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核潛艇研制成功之后,彭士祿又迎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選擇。1983年,年近花甲的彭士祿被任命為大亞灣核電站籌建總指揮,踏上了共和國核電事業的拓荒之路。1987年,大亞灣核電工程順利開工,而彭士祿又被國家委任為秦山二期核電站董事長,負責建設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大型商用核電站。那一年,他62歲。2004年5月3日,秦山核電二期工程2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標志著中國實現了由自主建設小型原型堆核電站到自主建設大型商用核電站的重大跨越。
彭士祿“兩要”、“兩不要”的背后,是不忘初心對黨忠誠。
彭士祿是中國共產黨早期農民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的兒子,3歲喪母,4歲喪父,兩次被國民黨抓進監獄,是當地百姓冒著被殺頭的危險,一直小心保護著他。8歲第一次被捕入獄時,彭士祿曾親眼目睹保護過自己的“姑媽”被倒掛著吊起來灌辣椒水,但她寧可被殺頭,也不供認他是彭湃的兒子……彭士祿在后來的采訪中說:“我對人民永遠感激,無論我怎樣的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報他們給予我的恩情。”
彭士祿15歲時被送往革命圣地延安,20歲時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對于黨的關懷,彭士祿回憶道:“延安圣地培育了我自力更生、艱苦拼搏、直率坦誠的品格。我堅信共產主義必勝無疑,作為共產黨員,我將為之奮斗終生!”
彭士祿的一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從幼年時的顛沛流離到響應祖國號召投身核動力研究,到成為我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再到成為影響我國核電事業發展的關鍵人物,他用一生踐行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他的個人成長處處體現黨的保護和引領,更飽含著對黨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