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強國中堅 高質量發展看國企】意欲領跑世界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發布時間:2021-09-07 信息來源: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正門內“以身許國 敢為人先 嚴謹求實”石碑醒目矗立
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區,因核興建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是中國核工業領域最有歷史感的地方: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臺回旋加速器在這里建成;我國“兩彈一艇”不少重要工作在這里完成;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7位曾在這里創建功勛;這里派生或援建了十余個核科研和生產單位,被稱為“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發祥地”“中國核工業的搖籃”。
由中央網信辦和國資委主辦的“百年黨旗紅 國企新征程”暨“強國中堅 高質量發展看國企”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近日來到創辦于1950年的這家研究院采訪。
研究院內的這件實物歷史意義非凡 攝影:黎萌
原子能研究離不開大型核設施,沒有大型核設施,所有研究都是紙上談兵。反應堆和加速器就是原子能研究需要的重要基礎核設施。
走進原子能院,一塊三米多長、兩米多高的淡藍色“大塊頭”靜靜地立在工作區的大院里。這個“大塊頭”就是我國第一臺回旋加速器的主磁鐵。
1955年4月,中蘇簽訂協議,蘇聯將向我國提供一座重水型實驗性反應堆和一臺回旋加速器;10月,中央批準在北京西南郊區建設原子能科學研究新基地,并將蘇聯援建的“一堆一器”放在其中。
“一堆一器”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攝影:黎萌
建院初期,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原子能事業開拓者們艱苦創業,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核科學技術骨干,研制了一批科學儀器和設備,建立了核科學技術的重要學科。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又建成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完整的核工業體系,為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些輝煌成就,離不開原子能院七十年來的核心引領和重要支撐。
七十年漫漫征程,一路風雨一路前行。七十年來,幾代原子能院人從新中國建立之初的艱苦創業,到跨入原子能時代的快速發展,從改革開放,到迎來“兩彈一艇”以來最好的機遇期,譜寫了我國自主發展核工業的輝煌篇章。
曾經和目前在原子能院從事堆工工作的院士。其中包括了3月22日去世的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彭士祿院士(第二排右三) 攝影:黎萌
核工業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綜合國力和大國地位的重要標志。作為我國核科技的開拓者,新的中核集團已建立起先進核能利用、天然鈾、核燃料等核心產業,以及將核產業服務新能源、健康醫療等市場化新興產業,正在形成更高水平的核工業創新鏈和產業鏈,顯著提升我國核工業的資源整合利用水平和整體國際競爭力。
記者注意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羅琦的照片也在上面這張從事堆工工作的院士名錄中(第三排右一)。羅琦稱,未來原子能院將以“基礎性、前瞻性、先導性和工程性的核科研綜合基地”為戰略定位,2025年之前要基本建成世界先進水平核科技研發基地;到2035年要建成世界先進水平核科技研發基地,實現并跑為主,部分領跑;到2050年要建成世界一流核科技研發基地,實現由并跑向領跑的跨越。(記者 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