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以身許國!走進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探尋“硬核”底氣力量
發布時間:2021-09-09 信息來源:
這是一座因核興建的新鎮,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原子能院)就坐落在這里。這是中國核工業最有歷史感的地方,中國核事業起源之地。這里被譽為“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發祥地”“中國核工業的搖籃”。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完整的核工業體系,為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些輝煌成就,離不開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七十余年核心引領和重要支撐。偉大的事業,孕育了“以身許國、敢為人先、嚴謹求實”的原子能院文化基因,代代相傳。
這里見證了我國核工業從零起步的歷史,我國“硬核”底氣的開端。如今,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正為推動我國實現更多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而努力奮斗!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外景,2020年建院70周年時拍攝
4月15日,“百年黨旗紅 國企新征程”暨“強國中堅 高質量發展看國企”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首站走進中核集團。環球網記者來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零距離感受大國底氣從“核”來的激情與力量。
在活動啟動儀式上,中核集團董事、黨組副書記李清堂致辭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核工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始終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中國核工業自創建以來,核工業人篳路藍縷、艱苦奮斗,自主研制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第一艘核潛艇,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訛詐和核壟斷,奠定了我國的大國地位,支撐起了民族自立的脊梁,鑄就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
我們今天所在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是中國核事業的起源地,也是中國核工業最有歷史感的地方——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臺回旋加速器(注:即“一堆一器”)在這里建成;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7位曾在這里創建功勛,建院至今有68位兩院院士曾在這里工作和學習。李清堂說:“記住歷史,是為更好地出發。今年是中國核工業創建66周年,紅色基因始終是中核集團的根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羅琦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作為我國‘核工業的搖籃’和‘核科學技術的發祥地’,為我國核事業發展、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黨的領導。建院以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有關部委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巨大的關懷、殷切的希望,成為了激勵原子能院人不斷奮進的堅強動力!”
羅琦院士還簡要回顧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發展歷程。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創建于1950年。吳有訓、錢三強、王淦昌等老一輩核科學家,就是在這里開創了我國的原子能事業,建立起我國核科學技術體系,培養了一批核科學技術人才,為我國核事業大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建院七十多年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幾代科研工作者白手起家、砥礪奮進,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鑄就了中國核工業發展的歷史豐碑。
在啟動儀式后的走訪中,面對環球網記者提出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和中核集團其他院所一樣都有反應堆設施,這有什么區別的疑惑,中核集團工作人員介紹說,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側重于核科學基礎研究,展開的工作更有先導性、前瞻性,提供技術基礎和工程化的源頭,在職能定位上有所不同。
據了解,反應堆和加速器就是原子能研究需要的重要基礎核設施。1958年,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臺回旋加速器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建成,標志著我國跨入了原子能時代。我國核科學研究的技術裝備和實驗手段有了顯著提升。
在此后的歲月中,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以“一堆一器”為基礎開展了大量工作,創造了核基礎研究領域的多項第一,以超常規速度攻克了多項科技難關,為“兩彈一艇”成功研制作出了歷史性貢獻。通過“兩彈一艇”研制,從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相繼派生出多個核科學研究機構,為構建我國完整核工業體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技術引領和奠基作用。
此外,還為我國核電起步發展創造了實驗條件,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歷史……為我國核能和平利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7年和2007年,第一臺回旋加速器和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先后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光榮“退休”。如今已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工業遺產和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
環球網記者在原子能院內見到了一塊三米多長、兩米多高的淡藍色“大塊頭”,這就是我國第一臺回旋加速器的主要部件。一路之隔的花園里,立有錢三強、王淦昌兩位核物理學家、原子能院兩位前任院長的銅像。在花園的另一側是一座式樣古樸的反應堆大樓,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就建在里面。據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專家介紹,這座“功勛堆”目前正處于退役處理進程中。
七十年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從擁有“一堆一器”到“多堆多器”,為我國核領域基礎研究、先進核能開發、核技術應用拓展,乃至新時代核工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第一座重水反應堆為起點,1964年,原子能院自主建成我國第一座游泳池式反應堆。這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反應堆,至今仍安全運行。
1984年,原子能院自主建成我國第一座微型中子源反應堆(原型微堆),并在國內外先后設計建成9座微堆,其中5座出口海外。
2010年,原子能院建成我國首座快堆——中國實驗快堆。標志著我國在占領核能技術制高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核能系統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中國實驗快堆
2010年,原子能院自主研發設計建成多用途、高性能研究堆——中國先進研究堆,其主要技術指標居世界前列、亞洲第一,為我國核科學研究和開發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實驗平臺。2017年,中國先進研究堆首次產生冷中子束流,束流品質達國際先進水平。
從第一臺回旋加速器起步,1963年,原子能院建成2.5MeV質子靜電加速器,為我國核物理研究工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1987年,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在原子能院建成。該串列加速器運行至今超過12萬小時,為我國低能核物理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4年,原子能院研制成功30MeV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以此為基礎,建程我國第一個中短壽命放射性同位素生產基地,填補了我國加速器生產同位素的空白。
2007年,原子能院自主設計研制我國首臺高能大功率電子輻照加速器。在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期間,該加速器還被用于防疫物資的輻照滅菌。
2014年,原子能院自主研制的100MeV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建成出束,成為國際上最大的緊湊型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
2018年5月,原子能院無損檢測電子直線加速器首次出口,實現中核集團加速器海外市場零突破。
以“一堆一器”為牽引,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面向國家戰略及核工業發展需求,自主打造了中國先進研究堆、中國實驗快堆、北京放射性核束裝置、核燃料后處理放化實驗設施等“四大科技創新平臺”。以四大平臺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科學研究設施,為中國核科學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新的核科技創新體系正在逐漸形成。
在黨中央、國務院及上級部門的關懷指導下,時至今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唯一的先導性、工程性為一體的核科技綜合研究基地,擁有較為完備的學科、科研、人才、平臺以及管理體系,在新時代核強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領示范及核心支撐作用。
回首七十載,不敢忘報國。撫今追昔,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基礎研究更有底氣、產業應用更有銳氣、創新趕超更有志氣。在新時代,積極踐行“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以身許國、敢為人先、嚴謹求實”的原子能院文化,堅持創新引領,不斷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羅琦院士表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2025年之前要基本建成世界先進水平核科技研發基地;到2035年要建成世界先進水平核科技研發基地,實現并跑為主,部分領跑;到2050年要建成世界一流核科技研發基地,實現由并跑向領跑的跨越。與此同時,形成多點相互支撐的核科技研究新布局,進一步成為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國家科技創新、引領科技和產業發展的,世界領先的綜合性核科技研究基地。作為我國核科技創新發展的主力軍、中核集團科研重點單位,原子能院人深知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勠力同心、勇往直前,不負國家期望和集團重托,為推動我國實現更多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而努力奮斗,用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慶祝建黨一百周年!(記者:張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