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絕望走向希望 中核集團接力幫扶智障女孩馬英杰

    發布時間:2019-06-06 信息來源:默認部門

      6月2日,13歲的馬英杰走上了中央電視臺《手挽手:精準扶貧 央企在行動》節目錄制的演播廳,面對臺下數百名觀眾斷斷續續地數出了1、2、3、4、5、6、7、8、9、10。

      別看從1數到10,對于幼兒園小朋友們來說都不算件難事,但在三年前,她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說。那時的她,幾乎不開口說話,一遇見陌生人就會躲起來,若是聽見的聲響稍大些,還會立馬跑進深山里藏起來,一聲不吭。只有等個一兩天以后,餓極了,滿身泥污的她才回家。

      “這要感謝畢書記、賴書記。他們就像馬英杰的再生父母,給了她生的希望!”馬英杰的姑媽馬樹蘭說后,不禁潸然淚下。

      她所說的畢書記、賴書記,就是中核集團先后派駐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白鶴村開展扶貧工作的第一書記畢升、賴江南。來到白鶴村后,他們扎扎實實開展扶貧工作,幫助該村在2018年底實現脫貧。在幫扶的143戶貧困戶中,馬英杰家最為特殊:她父親馬清華,因白內障雙目失明,母親黃燕因后天刺激患上智力障礙。而她自己出生后被診斷為智力障礙,7歲那年上學沒幾天就被勸退。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庭呀?但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畢升、賴江南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堅持與摸索,他們終于找到一條使馬英杰家從絕望走向希望之路。

      心的呼喚

      得知今年6月初馬英杰要來北京錄制節目,畢升既興奮又期待。從白鶴村第一書記任上離開已經快2年了,他時常牽掛這個小女孩,她現在怎么樣了?

      2015年7月,畢升到白鶴村報到時,馬英杰家還沒有被列為貧困戶,因為她奶奶秦光芳在2011年時通過農轉非,可以享受每月1000元的社保。2016年7月,秦光芳去世,馬英杰家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斷了。村里的老人說:“如果她家能脫貧,那白鶴村就全部脫貧了,可是她家一點希望都沒有。”不久之后,她外婆家來人把她母親接走了,只剩下馬英杰和她父親相依為命。

      了解到這一情況,中核集團主要領導十分掛念,到馬英杰家看望慰問,并專門調整中核集團幫扶石柱“十三五”規劃,每年給予她家一萬元生活費,政府也將一家3人納入低保。可是,依靠政府低保和社會救助,馬英杰一家的確可以勉強度日,但這家人就永遠只能成為社會的負擔。如何幫扶她家脫貧成了橫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難題。經過深入考慮,畢升和村支兩委商量出兩條路:一是幫助馬清華治療眼睛,恢復其勞動能力;二是幫馬英杰讀書,讓她能自食其力,以后可以養活自己和父母。

      然而,第一條路很快就堵死了。中核集團專門邀請眼科專家團隊為馬清華診治眼睛,結果不容樂觀。專家表示錯過了最佳治療期,已經無力回天。看過病后,40多歲的馬清華,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整天窩在家睡覺,對馬英杰卻不管不顧。為此,畢升多次到家里跟馬清華講道理,并拿同村五保戶劉成滿做例子說,“劉成滿也是瞎子,他的房子不如你寬敞,收入不如你多,政府對他的幫扶不如你大,可他比你熱愛生活,家里收拾的比一般人都干凈,還學會了拉二胡,到處跑生活。你以后要是再不干家務,我來幫你干。”第二天,馬清華就委托鄰居幫忙買了語音電飯鍋,開火做飯了。

      第二條路也不順利。經過多方聯系,石柱特殊兒童教育學校同意接收馬英杰,并免除學費。只是一個月要上22天課,不能住宿且需要人全天陪護,這可怎么辦?于是,畢升決定每月陪讀10天。村委會卻反對:“如果一不留神,孩子走丟了,誰負責?”“那我就拿個繩子把我倆系起來。”畢升毫不猶豫地說。

      到了開學的日子,去縣城的路上,畢升拿繩子將自己和馬英杰倆栓在一起。只是學校生源不足,無法開設新班,馬英杰在學校讀書的計劃也就落空了。但他們表示,每周末可以到家里給馬英杰專門輔導半天。對于智障兒童來說,教他們認識杯子,花上一學期都很正常。一周僅半天的學習,對于馬英杰來說,顯然杯水車薪。畢升又給自己增加了一個身份——馬英杰的老師。他向學校取了一套特殊兒童教材,每周教兩個上午。9月學校開學,他們也開學。為了能讓馬英杰多接觸社會,他就換著地方教,今天在鄰居家,明天就在村委會。

      愛的接力

      經過近一年的輔導后,馬英杰已經有些進步。在欣慰之余,畢升更多的是發愁,進步太慢了,離自食其力還有好長好長的路要走,他甚至覺得不一定看得到這樣的希望,而距離他離開白鶴村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沒有辦法,他只好將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接任者中核集團黨組管理干部賴江南——中核集團派駐白鶴村的第二位第一書記。

      “老畢一直都非常惦記馬英杰這家人。他走的時候向我介紹全村的狀況時,重點介紹了她家,用了‘絕望’二字。他始終不放心,反復叮囑我,希望能把她家的問題妥善解決。他還叮囑另一戶村民定期為她家送菜,保障她家的基本生活。”賴江南就這樣挑起了畢升遞給他的沉甸甸的擔子。

      2017年8月,到白鶴村報到后,第一時間就去看望馬英杰,了解情況。在他看來,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干。要重建她家新的希望,待成年后,她能自食其力養活自己,并適當照顧其父母,最好的辦法還是要送馬英杰進入特殊兒童教育學校學習。

      然而,無論是賴江南,還是白鶴村支兩委的力量是有限的,解決馬英杰受教育的問題還需要多方合力而為。2017年年底,賴江南尋找機會向石柱縣委書記蹇澤西詳細匯報了馬英杰一家的情況和相關建議,并邀請領導們到她家實地走訪。

      在馬英杰家,蹇澤西就她入學等問題現場辦公,當場指示有關部門落實措施,力求幫扶到位。成效可謂立竿見影!

      入學問題得到解決。在石柱縣委督查室與縣教委銜接后,縣特殊兒童教育學校同意接收馬英杰入學,并免除了她在校期間的全部學雜費和伙食費。

      陪讀問題得到解決。在學校附近給馬英杰租了兩間房,并將她母親接回家,這樣不僅解決馬英杰陪讀問題,她們一家三口還能生活在一起。房租則由下路街道承擔。

      接送問題得到解決。與學校經過商量,確定由班主任上下班時接送馬英杰。馬清華在家照顧黃燕,做家務事,確保一家人安全及基本生活。而且,馬英杰一家還被納為石柱縣殘聯重點幫扶對象。

      “這一切都是賴書記、村里和駐村工作隊等在幫忙弄,鞍前馬后親力親為辦理各種手續,為她們租房子,買生活用品,還時不時到縣上來看望她們,看她們需要什么,有困難就解決。”馬樹蘭說。

      令人欣慰的是,經過一學期的學習,馬英杰不再怕陌生人,見到熟悉的人來家里還會湊過去表示親近。有一次賴江南看望她離開時,馬英杰主動說拜拜并揮手,這一幕讓他非常欣慰。

      “村民們都說馬英杰一家終于看到了希望。我們接下來要把希望變成現實,讓她能夠自主地走向新生活。”賴江南說。

      記者手記:情潤無聲 幫扶有心

      在采訪中了解到,畢升、賴江南這兩位第一書記來了后,白鶴村的變化大了,硬化道路多了,村民也用上了自來水,中藥材等產業也發展了。在村民眼中,無論是畢升,還是賴江南,在白鶴村擔任第一書記時,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高懸,他們總是一副忙碌的身影,今天不是在東家幫忙收割包谷,明天就是在西家幫忙打掃衛生……

      正是這些看似平凡、不怎么轟轟烈烈的小事,讓千里之外的他們與這個山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畢升離任時,快60歲的村支書劉海榮流下了熱淚。賴江南上任不久,村民們都說“賴書記瞧得起我們,把我們真是當親人”。石柱縣上路街道組織委員李明明說,他們是真正的“三在干部”——干在村,吃在村,住在村。

      我認為,還漏了非常關鍵的“一在”:心在村。自從踏上白鶴村的土地,他們就把自己當成了白鶴人,把每一戶貧困戶當親人,撲下身子,一心一意為他們辦實事解難題。正是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燃起了貧困戶對美好生活向往。都說扶貧要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那么內生動力從哪里來呢?其實,那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光明未來的期待。這一切的根源還在于幫他們建立起信心。從這一層面說, 扶貧就是幫貧困戶建立自強的信心。畢升、賴江南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白鶴村脫貧就說明了這一點。(文影/盛安陵)

    www.sao